第一辑·战国 秦 西汉
定价:¥128.00
当当价:¥83.20
第二辑·东汉 魏
定价:¥138.00
当当价:¥89.70
第三辑·西晋 东晋
定价:¥135.00
当当价:¥81.00
第四辑·南北朝
定价:¥186.00
当当价:¥117.20
第五辑·隋 唐(上)
定价:¥145.00
当当价:¥85.60
第六辑·唐
定价:¥168.00
当当价:105.80
第七辑·五代十国
定价:¥98.00
当当价:58.80
             
   
 
   《资治通鉴》,是北宋名臣司马光领导当时优秀史家,历十九年枯坐,沟通北宋以前史作,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史事萃于一炉的煌煌巨作。司马光治政,所在务实、稳健,深究治乱之道,极具政治家眼光。所著《资治通鉴》为编年体通史,所有叙述,集中于帝室命运、良臣指划、百姓生计。在他看来,帝室为天下所重,如有动荡,则良臣豪杰无所用功,百姓命运无所依托,三者循循相因,不可独完。从现在看来,执政政党、各界俊要、普通百姓三者之间的关系,有如其翻版。时下国人读史,习惯于事件的戏剧性变化,习惯于叙事的宛转动人、慷慨生哀,或是对人物的赞颂、贬毁,对《资治通鉴》当中对君王行踪、帝室仪礼的大量叙述,对臣下就一件事情的得失互相诘难、多方辩析,以及对书中人物的多面表现感到不耐或是不知所从,而这正是古代政治的重心、谋略与历史人物的真实所在。
  至于众多读者因对《资治通鉴》篇幅巨大心存畏惧,转而将时间浪费于市面上泛滥的所谓中国通史或是“某朝某些事”之上,企图通过“趣味”阅读所谓“宏大”叙事来得到所谓历史的经验,这种所得,终难深入精微,想要有所凭借,实难如愿。从这个意义上讲,时下读者,实有低首潜心研读《资治通鉴》这样的一手史作之必要。
 
 
 
毛泽东一生通读十七次的巨著。
“我读《资治通鉴》几十年,一面看,一面研究……《资治通鉴》令我了解中国历史规律,差不多所有中国人也按这个规律行事。”(金庸)
“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清]王鸣盛)
司马光所著《资治通鉴》,“网罗宏富,体大思精,为前古之所未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此书直到清代乃至今天,还是一部学历史的人所必读的书。”(钱穆)
 
出版像《资治通鉴》这样严肃、大气的历史典籍,需要译者与出版家的完美结合,但观近年来《资治通鉴》诸多的白文及白话译本,多有出版人急功近利、译者态度轻佻之作。有鉴于此,我社挑选上佳译本,精心制作,推出这部《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以应时需,以飨读者。
相对于其他版本,《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有众多的优点与特点:
一、译者阵容。这是《资治通鉴》在中文世界第一部白话全译本,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由台湾著名学人黄锦滏领衔主持,集中台湾多家院校二十七位教授、学者,历时三年,合译而成。这些译者均学养深厚,治学谨严,正是翻译《资治通鉴》这等历史名著的上佳人选。
二、译文贴近原著。本书译者深明《资治通鉴》与司马光的价值、成就所在,翻译时态度极为诚恳,以尊重原文为第一要务,处处小心谨慎,以求贴近、还原《资治通鉴》本义。翻译当中紧贴原著,逐字逐译,不以“现代眼光”作解人,更不平添枝叶,意图只在让读者能读到一个“干干净净的《资治通鉴》,干干净净的司马君实”,以拙御巧,看似笨工夫,实不失为巧办法。
三、文白对照。这是中文世界第一部文白对照的《资治通鉴》。“白话语译”是一座沟通现代读者与古代历史典籍的桥梁,是弘扬传统文化之急需,无意也不能取代典籍本身。本书在内文书页之中,上部放置白话译文,下部放置文言原典,让读者可以轻松地对照阅读,而又不失阅读的连贯性,意在让读者既能得白话文的通俗易懂,又不失文言原典的典雅深沉,原典、译文,两臻佳妙。
四、分辑安排。不打乱原有次序,将原著依朝代次序,分为七辑,每辑三册。但有也例外,比如第四辑讲述南北朝历史,史事众多而又连贯,不宜分开,分有四册。意在让读者购买一辑,便可得一朝一代的完整历史,而且方便查阅。
五、形式大气典雅。封面设计、内文排版,以及编辑文字、相关插图均干净利索、落落大方,与《资治通鉴》本身风格浑然一体,务使读者一卷在手,赏心悦目。
>>>> 更多内容详见本套书出版前言
   
 
司马光,与司马迁并称中国史学界“两司马”,《资治通鉴》与《史记》并称为中国史学最为著名的著作,《资治通鉴》更以其宏伟的叙事模式“独步”中国史学界。 更多内容详见第一辑宋史司马光传。
>>>> 更多内容详见第一辑宋史司马光传。
   
 
  本辑为《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第一辑。全套书文言原典300余万言,白话译文500余万言。因规模宏大,为方便读者阅读计,在不改变《资治通鉴》原次序的前提下,按朝代将其分为7辑,每辑大致3册(第四辑南北朝部分4册,第七辑五代十国部分2册),共21册,陆续推出。
  本辑所记,起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迄于王莽地皇三年(22),讲述战国、秦、西汉(含王莽新),凡四百二十五年之史事。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赵、魏、韩三家分晋,周王室均予承认,将其视为与秦、楚一样的诸侯,司马光以为“先王之礼于斯尽”,周王室纲纪已然堕废,再不能以王室名分节制、仲裁诸侯,周朝衰落至于灭亡,皆始于这一节点。《资治通鉴》全书自这一年起始,以示“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警示君王大臣皆应以此为鉴。
  三家分晋之后,诸侯强国不再以周王室为意,兼并加剧,至前256年,周赧王将周室城邑及百姓献于秦国,东周灭亡,诸侯只剩下秦、赵数雄。嬴政雄才大略,秦一国独强,依次灭韩、赵、燕、魏、楚、齐六国,至前221年,统一天下。嬴政称始皇帝,芟夷诸侯城池、销天下之兵以待内,贯连万里长城以备胡;废诸侯,立郡县,统一货币文字,实行苛政,企望江山传至千秋万代;未料才及身死,陈胜发难,刘、项相随;前207年,秦帝国即告灭亡。霸王项羽异军突起,宰割天下,以暴易暴,忽忽五年,身死国灭。汉高祖刘邦施行宽仁,轻徭薄赋,与民休养,至文帝、景帝,蔚然成治。汉武雄才,立意开边,漠南、漠北争战连年,武功固然赫赫,天下已然疲惫。其后西汉皇室盛极而衰,连遇外戚专政,皇权旁落,除宣帝有所振作外,再无西汉前期之辉煌。元帝以降,皇权落入外戚手中,再不能自拔。
  至王莽地皇三年(22),天下分崩,更始帝刘玄称帝在即,昆阳之战幕即将拉开,王莽主力殆亡就在目前,民心已然失去,再无掌控之力,历史随即翻开新的一页,本辑结束于此,以终西汉。
第一辑·战国 秦 西汉
定价:¥128.00 当当价:¥83.20
  此四百二十五年,大的朝代更替有二(秦承东周,汉代嬴秦),灭国无算,多伴有血腥杀戮。天下破碎、战火连绵的年代占其太半,其间豪杰纷出,贤才并起,壮士鲜血,洒遍中原。及至承平,也多兴灾患,百姓之悲苦沉沦,不胜记载。翻看阅览,或扼腕切齿、浩叹唏嘘,或感愤振作、踔厉风发,俯仰逸兴,所在非一。
  诸般纷繁史事,在司马光等人笔下,一一按年月展开,条分缕析,因果分明。废兴之机要,人情之冷暖,尽在一览;文字典雅,识见高迈,两臻佳妙,令人叹为观止。
  本辑所记,起于汉淮阳王更始元年(23),迄于魏元帝咸熙元年(264),讲述东汉、曹魏,凡二百四十二年之史事。
王莽末年,新政纷出,官吏竞利,民众涂炭,于是天下分崩,绿林、赤眉奋起,更始称帝,各地豪强,分相盘踞。昆阳之战,王莽主力摧折,绿林一鼓而下关中。刘秀本绿林干将、更始臣下,乘巡行河北之际,收揽众心,聚集豪杰,乘时反背,假赤眉之手,肃清绿林。25年,称帝洛阳,史称东汉。屯兵要隘,扼杀赤眉,随后扫荡关东,平灭陇蜀,数年之间,天下一统。
  光武整顿吏治,减赋休民,六十年间,“光武中兴”、“明章之治”继至,国富民强。和帝以降,七十余年,外戚窦氏、邓氏、梁氏继起,诸帝冲幼,皇权集于妇人、外戚。桓、灵之间,宦官崛起,穷凶极恶,祸在党锢,士人摧亡,从容赴死,终不能屈。宦官、外戚、士人三股竞力,此伏彼起,朝野少有宁日。184年,黄巾兵乱,天下纷起,董卓入京,外戚、宦官一齐冰消。王允运计,吕布反噬,董卓败亡。豪强借镇黄巾、讨董卓之机,众起分割。曹操芟夷北方,孙权底定江东,刘备收众巴蜀,天下三分,东汉名存实亡。
  220年,曹丕受禅,东汉灭亡,历时一百九十五年。221年,刘备帝蜀,229年,孙权称帝江东,三国竞逐,孙刘联和,曹魏独强。孔明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未建寸功,曹魏兴兵伐蜀,一鼓荡平。其间,司马氏兴起,外抗吴、蜀,内诛宗室,曹魏皇权旁落,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咸熙元年,刘禅车盖入洛阳,曹魏也将走向尽头。本辑结束于此,以终曹魏。
  此二百四十二年,头尾均为天下迸裂之际,函谷关内外,兵将纷纷,此去彼往,血染沙尘。但英主良臣辈出,豪杰用命,大称平生,全始终者不在少数,良计嘉言,满纸皆是。阴后、马后、邓后,或辅英主,或收束外戚,或主掌天下,言行多有出人意表,东汉历代贤后,大为可观。承平百数十年,朝廷或有动荡,百姓终少见战火,文治武功,远迈前汉。中原雄起,边境大致清宁,翻看阅览,人意差强。
第二辑·东汉 魏
定价:¥138.00 当当价:¥89.70
         
  本辑所记,起于西晋武帝泰始元年(265),迄于东晋恭帝元熙元年(419),讲述西晋、东晋,凡一百五十五年之史事。
  265年,晋受魏禅,大封诸王,宗室强盛。280年,东吴孙?青盖入洛阳,天下统一。武帝遂志,只顾悠游,豪强唯务竞奢,士人镇日清谈。晋武立储不副,贾后得势弄权,八王之乱相继,宗室凌迟连绵十数年。匈奴刘渊乘间起于平阳,建立后汉,羯胡石勒后赵继起,相与凌厉中原。永嘉五年(311),怀帝出奔,为匈奴刘聪所俘,青衣侍酒,身终不勉。愍帝登位长安,未及四年,刘曜兵至城下,肉袒出降,西晋灭亡。
  琅邪王司马睿,收拾南来余众,安定江东土豪,于317年,立都建康,建立东晋,“王与马,共天下”,凭长江之险,江南偏安。黄河流域,五胡入主中原,你方唱罢我登场,前秦苻坚、王猛,君臣际会,出兵四伐,北方大致平定。383年,淝水一战,东晋凭借偶然,大破前秦。苻坚北逃,风声鹤唳。部下乘机而起,中原重陷分裂,血雨腥风再起。东晋内部,权臣代有,内乱频起:王敦挥军入建康,苏峻举兵于历阳,桓温擅行废立,桓玄登极称王。其后,东晋赖刘裕之力,平定桓氏,随之扫荡南燕,殄灭后秦,“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朝廷车仗,重返两京。寄奴立不赏之功,有震主之威,终将以宋代晋,历史即将进入波澜壮阔的南北朝。随后北魏即将平定北方,刘宋雄起江南,南北对峙,进入新的高潮。本辑结束于此,以终东晋。
  东西两晋,除晋武帝在位二十五年,其余大体皇室暗弱,权力重心移于权臣、外戚。北方则几成五胡之天下,羌氐英杰、匈奴雄才、鲜卑俊士、羯胡大豪,相逐中原,弯弓走马,英姿飒爽。祖生壮士,击楫北伐,虽能立定,终难伸足。其间文人杰士,玄言味永,飞鸿荡天,真个是精彩绝伦,叹赏未绝。只怜中原百姓,奔走悲吟于五胡铁骑之下,辛酸处处,血迹斑斑。看豪杰伸展,叹百姓沉沦,个中滋味,一时难言。读者诸君,在翻览本辑时,废兴之叹固然,但全辑当中,豪杰筹谋,气象万千,突将运戈,所向无前,可击掌赞叹者,入目皆是,或为一快。
第三辑·西晋 东晋
定价:¥135.00 当当价:¥81.00
  此一百五十五年,政权数十,天下分崩达百二十余年,安定只是局部,分裂才是常态,豪强并立,事头纷出,司马光将之一一展开,分相辅陈,丝毫不爽。废兴机要,情势冷暖,俱在目前。文字雅曲,势挟风云,史家能事,于此为极。
  本辑所记,起于南朝宋高祖刘裕永初元年(420),迄于南陈后主陈叔宝祯明二年(588),讲述南北朝时期,凡一百六十九年之史事。
  420年,宋受晋禅,刘裕登位,号为刘宋。424年,文帝初立。三十余年,劝学招贤,“民有所系,吏无苟得”,元嘉大治。450年,效霍去病狼山封胥,偏师数路,北伐中原,“赢得仓皇北顾”。453年,刘劭弑父,文帝晏驾,其后皇室惨剧,前后相续,宗室大坏,骨肉离析。479年,权臣萧道成,废顺帝自立,是为南齐。道成父子相承,体恤民众,交通北魏,内外差强。尔后诸帝,皆昏庸无状,国事不堪。502年,萧衍代齐,南梁是立。梁武之初,励精图治,“五十余年,江表无事”,晚岁崇佛,国事始紊。550年,侯景之乱,攻迫台城,南梁经营,三吴繁华,毁于一时。元帝即位江陵,讨平巨贼,未及三年,西魏袭破江陵,身死异国。敬帝即位,都城南返建康,内忧外患,无可收拾。557年,禅位权臣陈霸先,南陈因立。霸先英主,志度弘远,惜天不假年,北方日强,陈氏子孙,惟保守一隅,只待隋军大至,金陵瓦解。
  南朝废兴相继,北国亦然。386年,北魏始建,自太祖拓跋跬至拓跋嗣,而至魏太武拓跋焘,俱踔厉奋发,北讨柔然,再平夏、燕、北凉。439年,北方大致划一,南、北对峙势成。自此,或南朝北伐,或北朝南掠,各自怀忿。北魏起于云中,为经略中原,而至平城,孝文慕汉,再迁洛阳,胡服脱尽,满朝衣冠,尽是南风。宣武、胡后执政,宠奸佞佛,豪门竞奢,六镇、尔朱氏之乱相因,北魏分裂东、西。未及数年,宇文篡西魏立周,高氏篡东魏号齐,周、齐攻伐连年,江北纠纷未已。齐帝了无才气,任意荒唐,“小怜玉体横陈夜,周师已报到晋阳”,国势由强入蹇。周武雄才,577年,整齐师旅,振羽入邺,收齐全境。随即南向,不料未及出师,赍志而殁。周帝冲幼,皇权旁落。581年,杨坚废静帝自立,隋朝开立基业。588年,隋师南下,陈后主未料国运,只知悠游。之后,金陵城门即将洞开,后主拥宠姬狼狈入于胭脂井,南朝风流,至此云散,两岸混一只在目前,隋唐盛世,即将上演。本辑结束于此,以终南陈,以启强隋。
第四辑·南北朝
定价:¥186.00 当当价:¥117.20
  此百七十余年,山河崩裂,无有宁日。其间立国十数,英主开基于前,子孙毁之于后,每有立新,旧时帝王,概莫能脱。禅位之际,幼帝泣愿“世世勿复生帝王家!”呜咽惨切,历历在耳,陈陈相因,犹然未悟。良臣悍将,或奔竞沙场,或构谋帏幕,但有稍息,身死主上之手,长城自毁,南北同慨。百姓“携白首于山野,弃稚子于沟壑,顾故乡而哀叹,向阡陌而流涕”,良可叹泣。豪杰未易伸展,?民几曾开颜,百年血泪,遍洒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读者到此,宁不戚然?然自东汉末至此,四百余年,中华各族,因分裂而致争竞,因争竞而致交融。胡边鄙人,熏染儒雅之风,汉家男儿,渐浸胡族健气,汉胡至此浑然一体,尔后千数百年,中华少有分裂之虞,皆系此四百年血泪。长夜难明终将明,浊水难清终须清,读者念及,或有欣然。
  南北诸国,兴替倏忽,人事反复,史迹斑斓。司马光诸人,整理繁乱,裁汰粗秽,得六十余万言,占全书五分之一强,将这百七十年余年史事,一一分付,开列井然,文言质朴,不掩兴亡之叹,烈士嘉言,尽有英挺之气。“生亦何欢,死亦何惧;怜我世人,忧患实多”,掩卷三叹,慎惕之心油然。
  本辑所记,起于隋文帝开皇九年(589),迄于唐肃宗至德元载(756),讲述隋至盛唐,凡一百八十八年之史事。
589年,隋文帝整齐南北,鉴于前四百年纷繁,倾力务国,内修整吏治,休养民众,外羁縻突厥豪强,安抚边境,内外大致可观。南北相峙期间,淮南江北,荒为战场,统一之后,纵横千里,悉化沃壤;又广设两仓,丰蓄歉济。二十年之间,国中物力,足备五十年之需。然文帝虽能自励,却少有大同理想,治政规模,无关宏远,因猜忌太子,炀帝是立。隋炀美姿仪而广才气,具南、北暴君之性,器具才调,唯济恶而已。因怀忿而三征高丽,未见克服;内广通河渠,三幸江南,不惜民力,广费民财,天下因之鼎沸,楼船再无计北返。617年,李渊父子起兵晋阳,旋陷关中。618年,炀帝进退失据,为臣下所弑,隋朝灭亡。隋建国三十七年,由极盛至亡,不出十年。
  618年,李渊称帝长安,未及十载,扫荡群雄,天下一统。626年,玄武相残,秦王胜出,千古一帝,至此登场。贞观之治,二十三年,民丰物阜,路不拾遗,胡汉一家,万国来仪,盛唐康乐,由此奠基。高宗失柄,武氏临国,690年,女主晋位,一十五载。宗室虽有残破,百姓却无侵扰,英俊辅国,君明臣贤,时有酷吏,请君入瓮。神龙元年,玄武门兵变再起,武?逊位,政归李氏。然旧有势力尤盛,李隆基坚忍英断,两次挟兵入宫,清扫纷纭,713年登位称尊。开元盛世,二十九年,姚、宋入阁,政治清明,财富民淳,境域以内,“行万里不持寸兵”,大唐强盛,臻于巅峰。天宝年间,国势依然,然明皇已然由俭入奢,疏懒国事;林甫入相,口蜜腹剑,摧残俊士,纵蕃人拥兵方面,却少制御长策,禄山因之崛起;贵妃艳姿,回眸一笑,百媚俱生,内宫专宠,杨国忠本非干才,只因宫闱奥援,入阁秉政,杨家权势“炙手可热势绝伦”,唐室治政兵事却渐次颓废。禄山不堪杨国忠逼迫,又窥破唐室腐败,755年,渔阳鼙鼓,动地而来,《霓裳》、《羽衣》,由是惊破。本辑结束于此,以终盛唐。
第五辑·隋 唐(上)
定价:¥145.00 当当价:¥85.60
  此一百八十八年,是中国最有可为的年代,三十年强隋,百二十年盛唐,全在此间,除开中间十数年烽烟,华夏国力,大体向前。唐太宗千古雄主,则天皇帝旷世女杰,头尾隋文、明皇均为令主,名臣良将分相拱卫,一时星空,璀璨满目。豪杰用世,未构于刀笔;百姓未有饥馁,自可安于天伦;长安高曲入云,四境拓土开疆。只未料渔阳烟尘骤起,明皇千骑万乘,逦迤西南行,杨门富贵,只剩得马嵬坡前草青青。读者到此,当如美梦初醒,嗟叹连声:当国立身,能无敬慎?
  本辑所记,起于唐肃宗至德元载(756),迄于唐昭宗天钓三年(906),讲述中唐、晚唐凡一百五十一年之史事。
  756年,渔阳旗鼓,入于两京。明皇仓皇奔逃,志在蜀中,马嵬哗变,六军不前,绝世容光,一夕玉殒。太子即位灵武,郭、李陈兵河北,官兵叛匪,追逐中原。至763年,史朝义授首,安史之乱,宣告平定。八年平乱,帝国创痛,至深至远:人口巨减,财富委靡;平贼功臣,多封节度,以致唐室腹地,方镇相望;安史余孽,因势保全,分镇河朔,据地自雄;唐室后患,多系于此。783年,方镇叛乱,德宗出奔,虽经勘定,对方镇转向姑息;为图自保,禁军初设,宦官绾有兵符,势振人主。宪宗有所振作,河朔淮西,先后平复,然随后暴崩,元和中兴,昙花一现。尔后诸帝,内制于宦官,外受强藩逼迫,士人卷入党争,国事日废。懿、僖之际,政治败坏,关东水旱连年,盗匪蜂起;874年,仙芝起兵,黄巢继之,攻破洛阳,两入西京,僖宗奔窜巴蜀。沙陀启用,朱温反正,黄巢因之败亡,农民军烽火,次第扑灭。唐室经此一击,留下李克用、朱温两强相争,其余一众藩镇,各自盘踞,皇室政令,不出长安。大镇争竞,各欲挟天子以令诸侯,昭宗因之数次蒙尘,中枢几经颠沛,禁军凋零,宦官殆尽,士人如飞鸟投林,入于藩镇怀抱。904年,朱温忌昭帝年长,弑于洛阳,以幼帝代之,宗室子弟,尽遗于九曲池内,李氏天下,只余哀帝象征而已。之后,朱温即将去唐自代,哀帝与大唐江山,行将一齐烟灭,黄河两岸,又复战骑纷纷。本辑结束于此,以终晚唐。
  此一百五十一年,大唐江河日下,诸般变乱,此去彼往,李氏王气,渐次冰消。其间乱兵外寇,横相剪屠,宗室飘零,豪杰束手,百姓苦于兵燹,不分南北。或有令主,鲜有克终,不乏干臣,蹇于形势,羽翼之下,数州而已。读者到此,为之气夺。
第六辑·唐
定价:¥168.00 当当价:105.80
  唐去宋不远,史实具在,此一部分由范祖禹领衔编写,范“深明唐三百年治乱”,时人目为“唐鉴公”。唐史长编,范辑有六百余卷,经司马公之手,熔铸荟萃,仅得八十卷,所费心力,非干等闲。司马公所衷情唯天下盛衰机要,满纸所言,不外帝室命运、良臣指划、百姓生计,文字朴素,叙述明了,诚为实录。其中所采奏章,甚为繁富,尤其可观。安史乱后,形势日艰,但唐室良臣,承百二十年盛唐神气,抖擞精神,?力王事,义无稍减。奏章所及,或论情势,极为切要,或有筹划,极富智计,措词指意,神采飞扬,不稍减诗唐气韵,至于不能挽住狂澜,但厄于形势际遇而已。读者诸君,多请留意。
  本辑所记,起于后梁太祖朱温开平元年(907),迄于周世宗柴荣显德六年(959),讲述五代十国,凡五十三年之史事。
  907年,唐哀帝在洛阳下诏“禅位”朱温,国号后梁,定都开封。梁虽称天下共主,但其时晋、岐近在肘腋,燕、前蜀、吴、吴越、楚、闽、南汉、荆南各自,襟带山河,安境自保,朱温治下,不过一强藩而已,终及五代,亦不出此例。晋、梁世仇,梁初势大,然晋苦战不屈,克用怀愤去逝,存?嗣位,潞州、高邑,两胜强敌;923年,存?亲率孤旅,悬军出击,一鼓而下汴梁,梁师瓦解,尽并河朔;后梁终结,忽忽一十六年。存?登位,立都洛阳,国号后唐,布置百官,整顿锋芒,西进灭岐、前蜀。然庄宗得志之余,宠幸优伶,务于聚敛,于是魏州“一夫夜呼,乱者四应”,庄宗空为豪杰,竟死于乱军之手。926年,李嗣源乘乱晋位,是为明宗,颇行改革,政局粗安。934年,闵帝在位,猜忌将领,无故调防,从轲恐惧,起兵凤翔,闵帝出奔,从轲入洛阳自立。936年,石敬瑭又因调防,惧祸起兵,以燕云十六州乞师契丹,唐师不利,从轲自焚,后唐灭亡,立国至此,一十四年。石敬瑭登位,国号后晋,父事契丹,交割燕云,岁贡金帛,两下相安。944年,石重贵在位,与契丹生隙,947年,契丹大举南下,后晋败亡,立国仅一十二年。胡族蹂躏,两京涂炭,民众奋起,辽帝被迫北返,晋阳刘知远乘虚南下,占据洛阳,进位称尊,是为后汉。知远不久即逝,隐帝即位,诛杀大臣,郭威含愤起兵,隐帝兵败身死,郭威为部下推举,黄袍加身,建立后周,至知远建立后汉,四年而已。郭威颇事整顿,柴荣相继,数年之间,后周吏治变化,士卒精强,出兵四伐,无往不利。未料正当努力之际,959年,帝星殒落,幼帝进位,后周光明,顿时暗淡。
第七辑·五代十国
定价:¥98.00 当当价:58.80
  黄河两岸战火连年不休,其余割据,志在自安。五代前期,蜀、吴占据益、扬地区,屏障江南,北方虽有攻略,不能逞志,因此吴越、楚、南汉、闽等弱小均能划境自保。至于晚期,诸国经兼并,或有内变,余南唐、吴越、南汉、后蜀、南平、北汉等国与后周并立,然在后周雄主扫荡之下,南唐、后蜀已不能支持,江淮屏障,已然可危。随后,北周内部,陈桥兵变将起,黄袍又将加于赵氏之身,五代史诗,金戈铁马,终于一袭锦袍,世事变幻,一至于斯。本辑结束于此,以终五代十国,以启北宋。
  这五十三年,是华夏变乱最为频繁的时期之一。中原风云,未曾稍歇,乱世之下,利益相交,人人自危,所有杀伐,或起旧怨,或起惧祸,人主登极,多有出于自料;五代相继,兴替只在旋踵,中原物力,多付于战资,百姓固然流离,君主亦未能安宁,在位之时,内外俱废,吏治民生,非不肯关心,但力不能及尔;此间,座上十数,虽少令主,亦未见暴人,天下不能定一,形势使然。南方诸国,本出身藩镇,时局动荡,举首四顾,无枝可依,所为亦不过安身立命,翼护之下,百姓命运,远胜中州,其立国年数,亦远长于北方正统;江南有此安宁,社会经济得以恢复,所蓄财力,其后尽为赵氏所用,为北宋富盛,奠定基础。
  五代离宋最近,虽年数短少,但因立国众多,人事纷纭,不下平常百年。司马光诸人,尽裁削熔铸之功,将之按年月分列,一一叙述,事态井然。君实信人,对诸国史事,只为实录,人主或有暴行,虽不隐恶,也肯扬其沉实一面,并排列形势,让人知其所为并不纯因残暴;君实本赵氏臣宰,而赵氏天下,本自后周,乃欺人家寡妇孤儿所致,然对于郭威、柴荣,终不肯隐其壮烈,实属难能。读者诸君,当有所体察。
  至此,司马公及一干史家所著《资治通鉴》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史事,叙说完毕。掩卷沉吟,但见华夏热土,悲喜相续,潼关内外,大江上下,人流如织;帝王将相,英俊豪杰,鲜活如绘;壮士突阵,百姓沉沦,如此切近。又见司马公伏坐案前,一灯如豆,这十九年枯禅,老了英雄,白了华发,落了坚牙;小儿入缸,投石便可救起;天下沉溺,须济之以道;君实此举,半为君上,半为苍生;老臣之心,如是而已。诸者诸君,如此良晤,宁无感激?
 
这是我见过的《资治通鉴》的最好的版本了,分辑方法很好。这一辑是战国、秦、西汉。估计下一辑应该是东汉、三国了。我喜欢秦汉,所以就买了一套。这样可以方便我们了解整朝整代的历史,希望南北朝和五代十国能各有单独的一辑,南北朝的历史事件太多,但是史事都是一脉相承,希望不要分开。

译文非常好,感觉。老实,干净。感觉译者在翻译时很有一种如履薄冰的感觉,生怕歪曲了司马光老头子的意思。宁愿文字没那么“流畅”,也不愿意多加话语。编辑介绍当中的“以拙御巧”大致不是假话。

看惯了大陆的“流畅”的“白话”译文,很想看看台湾的学者教授是怎么搞白话翻译的。买一套看看。感觉没有失望。大陆的文风太白了一点,“通”则“通”了,但太通俗了,感觉反而不好。这个译本的白话翻译有文白相杂的味道,感觉意思深长,挺有意味的。台湾文人和大陆文人应该同属中华文化的两大分枝,这几十年走过了不同的道路,两下比较比较,台湾文风感觉还是古味浓一点,不知道是不是和没有普及简化字有关。

平生最爱《资治通鉴》,所以各种版本都想买,初看第一辑,这个版本最中本人之意。文、白对照排版,是需要勇气的,这样一有译文的错误,一眼就可以看出来。可是这样读起来确实方便。

爱司马光,感觉他的《通鉴》之所这么有影响力,应该与他写这书时已经近50岁,入官场已经近三十年,这种实干家、政治家的经历让他写出来的东西极具政治智慧,官场中人应该人手一册。

现在的时代特点有点像宋代司马光那个时候,社会发展了五六十年,各种矛盾都有所显现,改革也走到了深水区,如果说前三十年可以让安石来搞搞的话,现在应该是稳健 派司马光上场的时候了,或是同时上场也行啊。

这个书是我见过的最漂亮的版本,也是史上最漂亮的《资治通鉴》,封面端庄大气,没有一点废字、废图,封面上的文字也干净利落,只有这样的出版风格才配得上这么牛的《资治通鉴》,只有这们的出版人才能驾驭得了这样的煌煌大著。

司马光文字丝毫不下司马迁。司马迁重渲染,比如易水送别、霸王别姬,这些悲歌慷慨,自然动人,但司马光语言沉着,重谋略,不以情节动人为务,在荆轲刺秦时没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别姬时也没有“时不利兮骓不逝”,在他看来,这些固然动人,但与谋略是没有关系的。对待屈原也是如此,司马迁对屈原大加赞赏,而司马光连提一下都没有,屈原固然忠贞,但他怨天尤人,在江边哭哭啼啼,与谋略终究没有关系,不能入实干家的眼。《史记》有些像是光彩夺目的金刚石,光芒动人。《资治通鉴》倒像是那乌黑的煤,自然沉着,长在用处。

《资治通鉴》开篇,即有三家分晋的事,司马光有长篇大论,他认为天下皇帝只有一人,只有凭借礼才能理顺天下,现在周王室听任赵、魏、韩分晋,并承认它们的诸侯身份,就是放弃了“礼”,实际上就是放弃了治乱的关键。这是一种极为务虚的立场。而他不务虚言,比如不提陶渊明、李白,不让刘邦高唱大风歌,却对谋士对形势的分析分外关心,这又是极为务实的立场。“巨刃摩天,金针刺绣”司马光分别怀之。非有巨刃无以致高远,非有金针无以行寸步,司马光著史无以伦比,作官得天下人之心,令人遐想不已。

《资治通鉴》与《史记》,为中国史学界的双子星座,不相高下。司马迁好比诗坛李白,浪漫高亢,飘逸绝尘,而司马光好比诗坛老杜,陈郁顿挫,不事雕饰。国人重情调,重奇异,不屑于权谋;《史记》小、《通鉴》太大;世人怀才不遇者多,与司马迁同声气的人多;所以爱《史记》、诸《史记》者,远多于爱《通鉴》、读《通鉴》的。但为人处世,办法才是办法,高调能解决的问题不多,真应当有更多的人去读《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