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26岁,爱上看书,大概是20年前的事情吧。我记得,小时候,看过很多好书,365夜啦,冒险小说啦,童话名著啦,看了一大堆。前些日子我把自己以前看过的那些书翻出来,真是不得了的好大一箱子啊。我兴致勃勃对着箱子整理童年的记忆,随便翻出一本书就能想到当年自己边看边笑的神情――可是看着看着,我就觉得不对劲了。怎么这一大箱子,全是世界名著,就没有几本中国的书呢?
慢慢地回想,小时候,我其实还是读了很多中国传统读物的。嗯,寓言故事啦、成语故事啦、诗歌故事啦,一大堆。不过那些书,似乎都没有进入我的珍藏范围,被我东一本西一本给送掉了。我还记得,我嫌弃寓言故事这东西,光是说大话教育人,一点滋味都没有,到现在看见寓言两个字都觉得头大呢。
后来我跟身边的朋友聊起这件事,没想到大家的记忆都差不多。说起《洋葱头历险记》啊、《木偶奇遇记》啊什么的,都头头是道,可要说说我们中国自己的故事,好多人想了半天,就冒出来一个“司马光砸缸”,就这,还是从小品里面看来的呢。难怪人家说,我们是文化断裂的一代人了。
这样的结果,其实不能怪我们。我记得,自己小时候就特别爱看《上下五千年》,可惜这么多年过去了,中国只出了一个林汉达先生。如今随便到书店里面转一圈,关于中国传统的书多则多矣,可是抄来抄去的故事,加上粗制滥造的电脑画,哪里是在传播传统,简直就是在丑化传统文化啊。
所以难怪,在看到一套不一样的《幼学启蒙丛书》之后,会有那么多妈妈感到欣喜若狂了。说实话,这套如今已经大名鼎鼎的书,完全是被妈妈们传播起来的――结果,就是这套书的旧版本,在网上已经叫价到了5000元以上,都快成收藏品了。
关于《幼学启蒙丛书》本身,我不想说太多。十多年前,儿童诗人赵镇琬主编了这么一套书,请了当时中国一流的儿童画家,选择中国传统的诗词、故事、传说、寓言等等各方面的题材进行创作。作者们陆陆续续花了好几年时间,最后集成一套80本的大制作,获得国内外一系列大奖的同时,也成为中国儿童书的标杆。要说这么个题目,其实是一点也不稀奇的,本来完全应该成为中国所有少儿出版社的常规选题才对。但事实偏偏不是如此,大家都爱出传统题材的书,却却没有人愿意花功夫制作一套可以传诸久远的传统经典。于是,关于传统文化的书,出一本孩子就扔一本,而他们对于传统文化,也就难免会变得厌倦了――就像我不喜欢读寓言故事一样。
都说《幼学启蒙丛书》好,到底是怎么个好法呢?我还没当上妈妈,实在没有资格在这里说这书如何适合亲子阅读之类的话。好在网上这类的读书心得非常多,妈妈们也早已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这套书对孩子的吸引力。这里我就闲扯几句我自己对这套大书的理解吧。
先说赵镇琬先生。在我的眼里,赵老先生是个实在人,非常实在,所以他在这套《幼学启蒙丛书》身上,花的也是笨工夫。说起来,请几位优秀的画家,做出几本优秀的图画书,不是太难的事情,但是整套书80本能保持整齐划一的高水准,就非常不容易了。尤其让我觉得特别欣喜的,是画家们很少去枯燥解读那些传统的故事,他们的画面,往往都能留下想象的空间,传达出的,乃是传统文化的气韵和精神。有时候我会想,这些东西,孩子们怕是不一定能理解的吧。但结果怎么样,妈妈们说,只要给孩子提个醒,他们马上就能举一反三。看来,孩子的智慧真是无穷的。
再说说书的规划吧。图画中国传统故事,最容易、数量最多也最让人觉得讨厌的,就是寓言和成语。《幼学启蒙丛书》,当然也少不了这部分内容,但拿去和那些内容类似的读物稍稍比较,我们立刻就会明白,成语故事和寓言故事,本身其实是很有滋味的,以前我们不喜欢,是因为被劣质的画面给败坏了胃口,《幼学启蒙丛书》不一样,我看了一本,还想多看几本呢。可惜得很,80本书虽然多,但因为要涵盖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所以题目就只能是精选再精选了。不过也正因为这样,我们才得以读到以往很少见的比如乐府诗歌之类的图画书,读着那些久违了的诗句,我们会觉得,所谓传统的精神,其实就在我们心里。孩子们所需要的,只是一点点的唤起。很快,传统文化和传统精神的美好与博大,就在我们心里生根发芽了。
小时候,我没能读到这么一套书,是件遗憾的事。还好,我足够幸运,现在有机会作为新版策划人把这套书带给更多的小读者。我希望,这套大书,能够帮助孩子们打开心上的小窗口,能够让他们自豪地说出来,“我是中国的孩子”。
再版历程:
1.丛书于1987年5月在国内首次出版
2.2006年春,两小千金妈妈在网上贴出老版《幼学启蒙》部分内页照片,一石激起千层浪,众多网上活跃的妈妈们纷纷发帖表示希望买到这样一套书。热潮持久不衰,网上老版幼学启蒙的价格一直攀升,这套书的旧版本,在网上已经叫价到了5000元以上,几乎成收藏品了。
3.2008年7月,艾斯苔尔和步印文化编辑到山东济南找到丛书主编赵镇琬老师。从此,再版成为定局。
4.再版所做工作:又在篇后增加了篇后语,以资启发借鉴。另做48页导读手册,内有余下64册相关图片及预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