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洲文化中心拿玛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野间奖
全国第一届幼儿图书奖
全国儿童图画书一等奖
全国优秀少年儿童读物“优秀读物奖”
|
|
|
定价:¥91
当当价:¥60.1 |
 |
|
|
 |
 |
|
|
这是一套有份量的书!总共七本,虽然都是二十多年前出版的,但本本如雷贯耳,去那些妈妈论坛上转转你就知道,它们是怎样被一大批妈妈念叨的。比如《小蝌蚪找妈妈》,二十多年来,动画片加上图画书,它的受众得有数亿人次了;《好乖乖》呢,则被誉为中国最美的童谣,荣获中国第一届国家图书奖;而《老虎外婆》老版的电子打印书,一直在很多妈妈中传来传去,因为孩子超级喜欢:谁见过那么搞笑的笨蛋大老虎啊……
在时间的长廊里,这些珍珠一埋就是二十年。我想说:中国的孩子,总要在中国的土地上长大。这些书,曾经伴随我们成长,在我们心中种下朴素的道德种子,带我们见识中国画的悠远意境,把汉语的韵律送进我们耳朵,留在我们舌尖上……它们铺就的,是我们的精神成长之路,所幸的是,现在,我们的孩子又能看到这套书,精神因此传而承之。 |
|
|
|
|
|
|
|
 |
|
|
鲁兵 曾任少年儿童出版社编审、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幼儿读物研究会会长等职。1979年《唱的是山歌》(低幼文学)获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二等奖;1981年《老虎外婆》在全国优秀少年儿童读物评选中获“优秀读物奖”;1987年荣获首届“韬奋出版奖”。 |
|
|
|
读者评论
女儿突然问我:“妈妈,你觉得人生最幸福的事情是什么?”我反问她,回答让我很吃惊:“就是看《老虎外婆》。”似乎很矫情,却足见喜爱的程度。如果一本书历时两年还能让一个孩子如此一往情深,我想这就是最高的评价了。而我的幸福就是能在自己扎根的土壤上在某个阳光灿烂的午后和我的孩子们一起捧着中国香味的图书慢慢地欣赏……
—— 小符妈
|
|
|
|
|
 |
|
|
画可爱的孩子,田原先生最拿手,所以,《好乖乖》里,每个画面都很美,每个孩子都可爱;给孩子写东西,鲁兵先生最拿手,所以,《好乖乖》里,每首诗都上口,很多诗境都耐人寻味。值得称赞的是,这次新版,最前面的环衬纸,用的是安静的蓝色布纹式样,如此一来,整本书散发着的,就是一份乖乖的气质,贴心,温暖。看样子,她更得是很多妈妈心目中最美的图画书了! |
|
|
|
读者评论
刚递过去,儿子一看图片就喜欢上了,简直是着了迷! 每页都要我再三念给他听,其中这首《饮》更是喜爱,儿子用他那胖胖的小手,摸摸画中的葫芦,摸摸牛,再摸摸胖娃娃,乐不可支。
看得出来,儿子是被田原配的图给深深吸引了。我在儿子六个月大时开始了亲子阅读,其间发现他对图很敏感,儿子喜不喜欢某本书,常取决于那本书的图片是否能吸引他。在田原的画中,无论是娃娃还是小动物,都稚趣的可爱,还带有浓浓的民俗味道。可见,咱中国的孩子对这些自然质朴纯中国味道的图画是有着天然的亲近感的,他们一定是因为能在图里找到很多平时生活中熟悉的元素,从而达到心灵上的共呜。
—— 橙子的懒妈
|
|
|
|
|
 |
|
|
这本书,是国画大师陈秋草先生画的,是文字大师鲁兵先生写的。其他的,不用多说,中国人谁不知道《小蝌蚪找妈妈》啊! |
|
|
|
读者评论
思思指着封面、环衬上粉红色荷花、绿色荷叶,嘿嘿的傻笑着说我在外婆家见过,我还把荷叶给戴在头上呢。是啊,看到这里不禁让母女二人都回想起从前一段乡村生活,赏荷花、摘荷叶和莲蓬。我又不禁回想起乡村夏日夜晚青蛙呱呱的叫声,想起朱自清那篇《荷塘月色》。
如果说引进绘本是蛋糕,吃多了有点腻,而读陈秋草的水墨画如品一杯中国茶:淡雅清新。而这些熟悉的生活体验、心灵的共鸣也只能在我们原创图画书里寻找到。
——思思妈
|
|
|
|
|
 |
|
|
画面是民间剪纸风格,画家柯明先生的画总有一种单纯的美。而故事本身来自于民间,作者赵燕翼先生改写得非常讲究,所谓多一个字嫌胖,少一个字嫌瘦!无论绘画者还是讲述者,都是大师级别。而故事本身,两个小孩打败了坏蛋,用两个字可以形容:过瘾! |
|
|
|
读者评论
“他的评论随着翻页时不时地插进来:好漂亮哦! 蝴蝶!特别像是剪纸的哟! 燕子! 小鸭子!我是那只小鸭子(他指着那只仰脖欢叫的小鸭)。我最喜欢有小鸡小鸭的这一页啦!这打卷卷的云,跟大闹天宫动画片里面的一样哎!李员外和他的跟班也挺好玩儿的,就是妆化得难看了些。(我讲了一点戏曲的常识,所以他有此议论。)
我们连看了两遍。第二遍没念文字,只看图画,我们被时间过滤下来的美深深打动。”
——PEALA
|
|
|
|
|
 |
|
|
《东郭先生》是个古老的故事,重要的是,它是国画大师马得先生画的!图书市场上可能有很多个《东郭先生》的版本,但马得先生画的,只有这一本。 |
|
|
|
读者评论
一个小小的寓言故事,被马得先生的画描绘得一波三折,扣人心弦,这么好的书虽然是在我们小时候应该看到的时候出版的,可现在才被已成为孩子妈妈的我看到,我只能感概时事变迁,光阴弄人,还好我们现在没有错过,我们的孩子更不应该错过。希望能早日看到新版在我们的孩子应该看到的时候被他们捧读在手,感受大师画作与古老寓言故事的完美结合! ——七七
|
|
|
|
|
 |
|
|
《九色鹿》的故事,画家张世明先生画的时候,参考了敦煌壁画的画风,再加上儿童画的灵动,整本书给人一种神秘的美感。读这本书,无论画风还是故事,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别样的审美体验过程。 |
|
|
|
读者评论
很显然,张世明先生是依据北魏时期的敦煌壁画来重新创作这本《九色鹿》的。整本图画书模拟了斑驳的壁画效果,封面和书名页尤显古朴之态。九色鹿的形象与原作基本一致,张世明先生同样不描绘出鹿的面目特征,只用流畅的线条精心绘制出鹿的各种动态,即让人清晰地感受到九色鹿或平和、或无畏、或悲痛的情感变化。好一只“不要脸”的九色鹿!
你一定注意到了,《九色鹿》里每一幅画上都缀有许多花草树木的图案,这些形式化的绘画语言可是中国式佛教美术的重要特征之一,张世明先生把这一特征表现得比原作还要淋漓尽致。
——圆蜗牛
|
|
|
|
|
 |
|
|
故事来自于民间,是一个爱的循环的故事。我们都知道,在成长过程中,孩子都得学会分享,因为他要走出自我,成为一个社会的人。《香蕉娃娃》就是一个讲大爱的故事,告诉孩子:付出就是得到。 |
|
|
|
读者评论
我非常高兴依依能喜欢上《香蕉崽崽》这类民间故事,民间故事有着朴素的风格,丰富的想象,神奇的色彩,艺术表现手法极其多样。主人公大多可爱可敬,敦厚善良,品行端正,深入浅出地告诉孩子做人的道理。这些老故事中的善良、温暖、理想和幸福曾滋润过我的童年,是我孩提时代的善恶启蒙;我多么希望,这些故事同样能伴随着依依成长,就象随风潜入夜的春雨,让她知道,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善的,什么是美的。
——天堂鸟
|
|
|
|
|
 |
 |
 |
一、大师+中国 寻找回来的世界
我们正在打捞一段失落了的传统,我们正在与一个记忆中的美好时代相遇。
关于图画书,这几年我们已经爆炸性地获得了许多知识:它肇始于百年前比•波特女士和她的彼得兔,它在李•伯顿、加斯•威廉姆斯等几代大师的手中发展,它吸引了詹姆斯•瑟伯这样的文学宗匠参与创作,它影响了西方好几代儿童的成长以至于GOOGLE甚至在自己的首页向《好饿的毛毛虫》表示致敬……在图画书大师的长长列表里,从经典的桑德克和斯蒂格到畅销的埃瑞克•卡尔,从意大利的李奥尼到日本的赤羽末吉,他们的代表性作品已经一本又一本引进出版,也让我们的妈妈和孩子们一次又一次张大了震惊的嘴巴——但遗憾的是,在这个属于图画书、属于亲子阅读的时代,我们这些中国的妈妈们,没能读到中国,而那张长长的世界图画书大师名单里面,我们也很难找到一个中国人的名字。
前两年,被称为“日本图画书之父”的松居直先生来北京演讲,他说自己从60年代就开始留意寻找优秀的中国图画书,或者把优秀的中国童话故事改编成图画书,可是最终,他只找到了一个好故事——方秩群先生的《萝卜回来了》。
松居直先生的本意当然是想表达自己与中国图画书之间的渊源,不过在不经意之间,他似乎也刺痛了当今中国图画书创作者与推广者们的神经:和琳琅满目摆在面前的那些世界图画书名著相比,我们确实缺少太多拿得出手的东西。
那天听完松居直先生的讲座,我的心里多多少少是有些郁闷的。本来图画书不是奥运会,我们没有必要斤斤计较于我们国家的作者与作品是否缺席,但换一个角度思考,如果没有中国作家来表现中国孩子身边的世界,如果没有中国的图画书来表现中国的文化传统,我们的亲子阅读岂不是有了一个难以弥补的缺憾?
所以后来有一天,我偶然在旧书市场买到鲁兵和陈秋草合作的那本《唱的是山歌》时,第一反应是真遗憾,为什么当年松居直先生没有读到这本在1958年就已经出版了的书呢!那样的话,他就会发现,中国不但有图画书,而且这些图画书的起点,实在是非常高。
其实,《唱的是山歌》不能算是标准意义上的图画书,但拘泥于图画书的定义是没有意义的,鲁兵先生琅琅上口的儿歌与陈秋草先生极富中国气息的水墨画搭配在一起,实在是珠联璧合,几乎完美地传达出中国文化传统的内在意境。虽然有些画面上只是几只小鸡在唱着歌儿而已,但那气氛却让人心向往之,我忍不住想,如果我们的孩子能在这样的意境下长大,他该成为一个多么美好的人啊!
从那时候开始,我陆陆续续搜集到一些中国顶尖大师创作的图画书作品,这是一个我从来没敢想像,直到现在都觉得不可思议的世界。就说陈秋草吧,这是真正的艺术大师,上海美术馆的馆长、曾经为人民大会堂作巨幅布置画,但很少有人知道,他在72岁高龄创作的图画书《小蝌蚪找妈妈》曾经获得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洲文化中心颁发的拿玛奖;再看看贺友直,这位我们熟悉的连环画泰斗也曾经以图画书的形式创作过《胖嫂》这样的作品,画面间那浓郁的中国气息,会让每一个中国孩子都爱不释手的。
陈秋草、贺友直、马得、詹同、田原、鲁兵、赵燕翼……终于我们也可以开始列名单了,这些大师的名字原来分属于国画、连环画、漫画、儿童文学等各种不同领域,但在中国还没有图画书这个概念的时代,他们却早已合作完成了一大批堪称经典的图画书。虽然因为岁月的流逝,在图画书正在蓬勃发展的今日人们对这些往昔的大师作品已经觉得有点儿陌生了,但只要我们愿意抬头,其实很容易就可以发现,这些大师依然是我们中国图画书领域里最璀璨的那片星空。为了孩子们,我们要找回这个美好的世界。
二、传统+超越 朗读大师的作品
寻找一个已经失落了的世界,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想想看,几十年前这些作品刚刚出版的时候,松居直先生都把它们给错过了,几十年后的我们,再要重新去挖掘那些宝藏,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包括鲁兵和陈秋草在内的很多先生,如今已经不在了,而当年那些书,有很多也已经没有了原稿,部分留存有原稿的,也大都残缺不全——这么多的困难,注定我们不可能再次看到当年所有那些经典作品,正因为如此,如今能整理出来的这一小部分代表作,才更加弥足珍贵。
重读中国图画书大师的经典名作,我们以此为号召,但其实对绝大多数孩子和家长来说,这不是重读,而是与中国图画书经典的“惊艳”初遇:我相信,任何一个初次读到这些书的人,都会惊讶于鲁兵和赵燕翼能把汉语写得这么美丽、这么充满动感、这么富于节奏,同样,他们也会惊讶于田原的幽默、詹同的热烈、张世明的典雅……
打开这些书,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绝大多数作品,无论主题还是表现手法,都充满了浓浓的中国味道,都深深扎根在中国传统里面。不用说,这些传统中国的题材,正是读惯了世界经典图画书的孩子们所急需补课的,不过另一方面,我们也难免会遇到这样的疑问:难道我们的图画书大师们,只会创作那些关于传统中国的题材吗?难道中国的原创图画书,就一定要在中国传统的圈子里打转转吗?
看看时下的大部分原创图画书,关于原创是否就等于传统的疑问当然是有现实意义的。不过如果我们能仔细品味几十年前这些充满传统意蕴的名著,我们会发现,其实前辈艺术家们早已经给出了这个问题的可能答案:中国的原创图画书,立足于中国传统是理所当然的,但是与此同时,对传统的超越与升华也同样重要,如果不是更加重要的话。
先说题材。立足于传统绝对不等于对经典故事的简单重述,在这里,对传统的创造性挖掘才是更有意义的。不久前,周翔先生创作了以北方儿歌为基础的图画书《一园青菜成了精》,便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这首童谣流行于山东等北方地区,但对于其他地区的大部分孩子来说,却是完全陌生的,但这一点也不会妨碍孩子们立刻进入故事的语境,因为故事的情绪和气质,充满了孩子们熟悉的中国味道——这种既熟悉又陌生、既亲切又新奇的体验,便是对传统题材的创造性发掘和升华。同样的例子,我们可以在鲁兵与詹同合作的《老虎外婆》里面看到,也可以在赵燕翼与柯明合作的《金瓜儿银豆儿》里面看到,这两个故事,一打开就可以确定是最典型最传统的中国民间故事无疑,但细读下来,真正知道这两个故事的读者是不多的,加上鲁兵与赵燕翼充满创造性的改编,这两本图画书在扎根于传统的同时,也已经有了自己独立的生命力了——大声朗读这些既有民间情趣又有文学之美的句子,我们可以很清晰地感觉到这一点。
说到这里,有必要强调一下。中国传统的图画书经典,非常适宜家长和孩子们一起大声朗读——从这个意义来说,无论一本国外图画书多么优秀,但在经过了翻译之后,它与原创经典在朗读方面的优势却是无法比拟的。其实几乎所有的妈妈都知道给孩子大声朗读的重要性,有时候我们看着那些英文原版书也能惊叹于原作者的文字之美,但这样的文字之美,再优秀的译者其实也难以保持——只有母语的节奏和美感,才最能唤醒孩子们心中的美好种子。
不久前,在网上被无数妈妈们热议的《登登在哪里》再版,同时出版的还有新创作的《登登的一天》。和那些热热闹闹的传统故事不同,关于登登的这两本书安宁而美好,同时还传达出当代中国孩子的生活经验,但在这扑面而来的现代气息里面,我们同样能够清晰辨析出,传统中国文化之中“美”的元素,是这套书能吸引我们的根本——这种把传统文化与现代经验结合在一起的尝试,正是中国原创图画书应该努力的最重要发展方向之一,而这方向,前辈大师们其实早就在实验了。
三、教育+童心 和孩子一起长大
回到松居直先生。他回顾当年找到《萝卜回来了》这个故事的经历时,委婉地暗示了大部分中国儿童故事过于强调教育功能,对孩子的喜好和心理,注意得不够,结果反倒连教育的目的也达不到,因为孩子们根本不爱读这样的故事。相比之下,被松居直拿去改编成图画书的《萝卜回来了》一唱三叠的结构和出其不意的结局,是真正能够打动孩子的——而且这个故事的教育意义一点都不差,如果让小学生写读后感,肯定可以写上满满两三页呢。
松居直先生的感觉确实非常敏锐,强调教育功能而缺少童心,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童蒙读物的一个老毛病,从古时候的三字经千字文到新时代那些充满“高尚情怀”的教条文字,莫不如此。有意思的是,如果我们仔细去考察近年流行的一些儿童读物,有可能会发现事情又在走向另一个极端:一些精研儿童心理的机构正在批量生产包括动画片和动漫书在内的大量产品,让很多孩子爱不释手,却让不少家长担心这些东西对孩子是不是太没有营养了。儿童阅读就是这样,一边是孩子的阅读乐趣,一边是家长的教育诉求,人们总是在两边摇摆,要把它们统一起来,却显得那么困难。
在这种时候,所谓大师作品的意义,就体现出来了:他们就是那些能够把家长的需求和孩子的喜好完美结合起来的艺术家。我们说手边这些图画书是大师之作,一方面当然是因为这些作家和艺术家们在各自的领域之内都是大师级别的人物,而更重要的原因则是,包括手边的这7本以及将要陆续出版的其他一系列作品,已经经受住了孩子们的检验,而书里面传达出的传统情怀,更是家长们正在苦苦寻找的。一句话,这就是到现在为止,中国图画书领域当中的大师之作。
其实,松居直先生对当年中国儿童故事不注意孩子阅读喜好的评价虽然有理,也确确实实抓住了传统阅读教育的一个要害所在,但与此同时,我们还有另一个隐蔽的传统,一个藏在民间的传统:一代代民间故事早就融汇了人们的朴素智慧,更曾经陪着一代代的孩子慢慢长大。以今天的眼光来看,那些原来藏在民间的东西或许稍显粗糙,但只要稍加打磨,这些珍珠就会散发出耀眼的光彩。看看我们手边这几本书,马得先生用戏曲画的风格再现东郭先生的故事,鲁兵先生用洒脱的文字重述原本流传于民间的故事,田原先生则干脆在中国的乡野生活当中提炼形象——于是,民间故事和民间艺术形象吸引孩子的热闹元素被保留了,而故事里面的文化内核则得到了升华。
这套书出版之前,我们曾经邀请很多孩子、家长和老师阅读样书,发表意见。和我们预想的一样,一拿起《小蝌蚪找妈妈》,成年人立刻就会想起自己的童年,他们会非常有诱惑力地对孩子说,想不想听听爸爸妈妈小时候听过的故事——想想看,有几个孩子能抵抗这样的诱惑?于是,阅读与回忆很快就交织在一起,孩子们也立刻就进入了那个美好的世界。
当然,因为成长环境的不同,每个孩子对每本书的喜爱程度是不一样的。像《老虎外婆》这样的故事,它的幽默、热烈和节奏,几乎吸引了所有的孩子,甚至老师们都纷纷把它拿去做朗读教材。而像《东郭先生》这样更加唯美的作品,有点出乎我们意料,居然有三四岁的孩子就对马得先生戏曲风格的图画醉心不已——看样子,只要是真正美好的东西,孩子们是终究会喜欢的,关键还是看我们怎么给孩子读书。
写到这里,这篇主题导读似乎已经太长了——这实在是因为这些好书离开我们太久,我们的心情也就难免有些兴奋和激动。其实关于这些书、这些大师,我们还有好多话没有说呢,嗯,这些话就让我们在下面每一本书的分册导读里面,再细细表达吧。在这里只补充一句,就像我们刚才已经提到的,这些珍贵的大师绘本,因为年代久远,有些已经没有了原稿,我们只能根据残存于世的旧书重新进行技术处理,尽力保持原貌——考虑到几十年前的印刷技术,修复工作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我们自信现在的结果有些甚至已经超过了几十年前这些书第一次出版时的样子,但岁月的痕迹,毕竟还是抹不掉的。所以,家长们如果在这套书里面发现某些画面略显粗糙时,就和我们一样把这作为时间留给我们的遗憾吧。就像一位妈妈说的,这都是小时候陪着我们长大的书啊——我们都这么大了,书,当然也会变老。
藏书家们喜欢说“人书俱老”,我们不是藏书家,所以我们只希望,让这些美好的书陪着我们的孩子慢慢长大,也陪着我们自己,再长大一次。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