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提供的一份调查显示: 83 %的中国家长对儿童早期阅读缺乏科学认识,将早期阅读简单地视为提前开始的识字教育,这造成孩子们的阅读兴趣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压抑。小学阶段厌学的孩子中, 60 %以上的原因可以归结为早期阅读开展不当。
为此,记者日前拨通了儿童文学研究专家彭懿的电话,请他就儿童早期阅读这一话题为诸多家长指点迷津。
早期阅读的三大误区
出生半年之后一直到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都可以开展儿童早期阅读,因此早期阅读的涵盖面是相当广的。早期阅读可以帮助孩子形成世界观,接受审美的熏陶,甚至可以改变他们以后的人生。我国儿童早期阅读主要存在着三大误区,都跟家长的错误心态有着莫大关系,换言之,即家长培养孩子早期阅读的方式与心态,直接影响着孩子以后的阅读能力与阅读习惯。
误区一:识字数量多,就是阅读能力强。
据儿童图书市场的调查显示,同样价格的两本书,一本字多,一本画多, 90% 的中国家长大会买字多的那本。家长们往往还会炫耀自己的孩子 3 岁就认识两千字、 4 岁就认识三千字等等。外国经典图画书《雪人》是一本无字书,但其引进版居然也卖到 30 元,这未免会让某些家长疑惑不解:为一本没有字的书买单,值吗?
其实,图画书是向文字书过渡的一座很好的桥梁。比如,在我们阅读的文字里会出现许多形象和概念如一座庙、一座石拱桥、一个江南水乡,在一个两三岁的小孩脑海里可能就无法显出这样的形象,因此他 / 她根本不知道你在说什么。那些形象像一个个障碍,堵住了孩子理解的通道。但是已经看过很多书的孩子,就会把这些形象变成一幕幕电影那样在脑子里播放。图画书为孩子的形象思维提供了可能性,以一种图文合奏的方式,将一个故事世界完整地展现在孩子们面前。因此,一本看好的图画书,对孩子的一生会有很大影响。
识字只是会读字,读字不等于有阅读能力。有的孩子平常连一本书读不下去,不是他 / 她不认识字,而是因为从头看到尾不知所云。听别人讲故事的时候,有的孩子神情非常专注、投入,仿佛在他 / 她面前出现了一块鲜花盛开的圣地,而有的孩子则眼里闪着狂奔的野性光芒,仿佛面前是一块长满荒草的空地,因为他 / 她安静不下来,更明确地说是不喜欢阅读。因此,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对家长来说其实是一件比识字多少更为重要的事情。
误区二:家长只负责买书,读书是孩子的事。
很多家长辛辛苦苦地把书买回来之后,便扔在家里让孩子自己在一边看,这无异于资源浪费。其实家长接下来应该考虑的是,如何保持孩子的阅读兴趣,并且如何和孩子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图画书中很大一部分唤作“睡前故事”,就是让父母在孩子临睡前阅读的。把一本书平摊在妈妈和孩子面前,妈妈声情并茂地来朗读这个故事,孩子一边用眼睛看读图,一边用耳朵听,这是最能拉近亲子关系的温馨一刻。每一本经典故事都可以让孩子读上许多遍,第一遍粗读故事,第二遍精读细节,第三遍仔细看图,第四遍图文并进,其中还可以进行角色扮演,比如像《猜猜我有多爱你》中的大兔子和小兔子,可以由妈妈和孩子分别扮演。妈妈带着情感朗读的声音,在孩子的记忆里是永远不会消失的。
家长关注孩子早期阅读的途径有很多种,比如上很好的网站、向专家讨教、和其它家长探讨,或者自己上书店买书等等。在欧美和日本,很多图书馆都有专家的阅读指导书目,比如美国纽约公共图书馆的推荐书目“每个人都应该知道的 100 本图画书”、日本的“亲子共读的图画书一百种”,还有一些社区图书馆里面的儿童读物区,还有专业人士会专门给孩子们讲故事。在中国,网站在亲子阅读这方面的工作做得比书店好,比如“红泥巴”、“妈妈宝宝书友会”、“蓝袋鼠”、“子扬妈妈书友会”等等,上面有许多最新出版的图画书,还有一些书友活动消息。总之,买到一本好书,是值得父母和孩子一起慢慢读上好多遍的。
误区三:读书之后,强迫孩子回答诸多问题。 这个故事表达什么意思?小狐狸为什么要这么做?母鸡是怎么回家的?刚读完一本书,妈妈的问题扑头盖脸地向孩子袭来,久而久之,一种恐惧和抵触的情绪潜入了孩子心里,他们便不再喜欢阅读了,原因是“妈妈的问题太多了”。带着功利心的家长,恨不得孩子立竿见影地掌握书中所有的内容,不断强迫孩子回答问题,剥夺了他们阅读的快乐。还有家长盘问孩子的理由是,这本书太好了,我都读得热泪盈眶,你怎么可以读完以后无动于衷呢?其实,家长努力要做的是培养孩子的阅读快乐,而不是让他们增添阅读的心理负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