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博客里查看留言的时候,看到了一个朋友严重推荐彭懿的《图画书:阅读与经典》。不免大叫大呼:买了看了,已经。心内不免狂喜起来,好像一个甜蜜的秘密被戳穿了一般。
何止买了看了,那么厚重的一本书, 16 开的,精装的,很有厚度的,每天上班提着到单位去,每天下班又从单位提着回家。这容易吗?太不容易了。除了我自己不愿一刻稍离,还有人跟我抢。在单位里,同事抢,在家里,儿子抢。有一天,同事问我,《月光男孩》这本书怎么在网上书店都搜不到?我看了一下她的案头,彭懿的《图画书:阅读与经典》这本书,刚好翻到异型开本的那一页。我说:中文版是台湾出版,中国现在还没有呢。她有些失望:那这本书还写它干吗?呵呵,我明白,她把这本书当成导购书了。可是,彭懿写的分明不是导购书。人家怨归怨,还是喜欢看。儿子又为了什么跟我抢?他喜欢翻着内里精美的图片,然后还使劲地看那些楷体的“作品欣赏”。因为好多图画书都还是家里没有的呢。当然了。英文版本的《小房子》、日文版本的《快乐的一天》、繁体中文版本的更多更多,我都能上哪买去啊。而每当看到自己已经拥有的版本,儿子劲头就更足。实物是大开本的,这本书里的图示相对来说比较袖珍,而且,一个页面里往往有连贯的几页,似曾相识燕归来,这别一种的阅读又开启了一场视觉的盛宴。儿子把它当成了图画书。
我自己呢?实话说,我不知道。
我有时也把它当成导购书的。通过这本书,我补买了两套国内已经出版的书,《女巫温妮》和《小艾来了》,还在心心念念等待着像《月光男孩》这样的图画书的引进。购买图画书,全然不是只为了阅读,更为了拥有。童年的时候,喜欢积攒一些小玩意。比如,电灯绳子的末端有一个塑料的小圆锥体,像小小的灯罩一般。那颜色可真漂亮啊,橘色的,翠绿的,天蓝的,乳白的,玫红的,更让人欲罢不能的是这些小东西做工非常之精美,颜色也不浮躁。每一个都像精品。通常的情况是,开关如果不坏掉,妈妈是不会把这个小圆锥体给我的。因此,我只得不断地等待,不断地去摩娑。不管自己的百宝箱里已经积攒了多少,还是痴心地等待那没能到手的下一个……如今,我正是以这样的心情在等待着心仪的下一本图画书的。彭懿的书像一只总是坏不掉的灯。
然后,我有时也把它当成图画书来阅读。真是的!彭懿的解读虽然个性化,但内容涵盖之广令人动容。还来说说我和儿子都十分喜欢的《母鸡萝丝去散步》里的那只狐狸,我们可能都欣赏作者佩特 ? 哈金丝把这只贪婪而倒霉的狐狸画得装饰味儿极浓,我们可能都知道狐狸的橘黄颜色正和契合了整本书的黄色基调,我们甚至从狐狸的神态里觉察出了它的狐魅,可是,我们怎么会有人知道狐狸身上的那些圆点、线条,甚至黑三角的图案?是的,是一种详尽到“黑三角”的解读。只这个例子,已经足够了吧。
可是,最重要的,我觉得还是这本书的“传道”和“解惑”功能。这样的说法很容易让人产生误解,很容易让普通的读者们怯步,甚至远离。可是,没有办法。我还是得使用这样的词语。全书分成上下篇,上篇是关于图画书的概念、术语、形态、表现,下篇是经典图画书的介绍和解读。这个“传道”和“解惑”的功能,主要由上篇来完成。在大家逃离这本书之前,我想解释一下:首先,如果你不看这本书,你真的不算知道和了解图画书。所以,即便是这本书很难啃,你也不能绕过去。其次,很幸运的。这本书一点都不难啃。彭懿用的并不是学院派的语言,而是通俗的、诗化的,春风沉醉的。看图画书的时候,你看封面、看扉页、看正文、看封底,可是你懂得欣赏环衬吗?你知道开本也是一种语言,文字的不正常排列也是一种语言,折页散页的安排也是一种语言吗?你学会挖掘图画书里隐藏着的细节或者感受到了潜在的节奏吗?你知道留白的此处无图胜有图吗?你注意过视角和场景的转换,以及这些转换给你带来的戏剧性感受吗?能。或许有人会说能。但我敢肯定,很多人的“能”是不完全的。甚至,还有人以为图画书就是有插图的书呢。千真万确的。还有人这么说。
如果你对图画书还有想法或者了解的渴望,那么,走近彭懿,走近《图画书:阅读与经典》。因为它,本身已是一种经典了。
这个帖子刚刚贴上去,就有朋友留言大呼:买了,在路上。呵呵。我又戳穿了别人甜蜜的秘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