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一本书的编辑实践与思考
读彭懿的《图画书――阅读与经典》
魏钢强
  

  这本书就是彭懿的《图画书:阅读与经典》。看中它,原因有两条。

首先,书中精选的百年来各种题材各种风格的世界经典,不啻一席图画书的豪门盛宴。作品独特的创意、新奇的想象、鲜明的个性、生动的趣味,让人应接不暇;特别是久违了的素描、版画、油画、水彩、拼贴等等,绝非坊间寻常见惯的被当成“活儿”做出来的童书插画可比。它告诉我们,在欧洲、在美国,以及在漫画卡通形成产业的日本,儿童喜爱的是什么样的图画书,作者以毕生精力孜孜以求的又是什么品质的图画书。它提醒我们,儿童图书当然应该是“图”书,但绝不该是扼杀想象力、败坏欣赏口味的图解。

  其次,在对资料的爬罗剔抉、参互考寻上,作者下了扎实的工夫。例如介绍每一部图画书,不光 “ 基本资料 ”“ 关于作者 ”“ 获奖及推荐记录 ”“ 内容简介 ” 四个部分罗列资料, “ 作品解读 ” 部分同样大量介绍背景材料和引述各种评论。在充分吸收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解读作品,显得厚重、公允、言之有物,绝不同于完全来自个人灵感闪现的煽情的点评和赏析文字。

* * * *

  我们一开始确定的编辑思路就是“放低姿态,把这本书当作资料书来做,体现工具性,同时兼顾可读性和凸显理论色彩”。

  第一,突出资料性 。将“作品解读”由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叙述。重视二次文献的著录,提升“附录”的地位并丰富其内容,使之成为与上篇、下篇鼎足三分的正文主体部分之一。介绍经典图画书尽可能配上作者照片,以丰富图片样式,提高全书的资料价值。

  第二,体现工具性 。改变图书的阅读方式,变通读为查找。拓展使用功能,让不同年龄、不同教育背景和有着不同专业需求的读者能够各取所需。打破上篇专题讨论的篇章格式,建立与下篇体例协调统一的条目和子条目系统。精心编制目录和覆盖全书的主题索引。赋予书眉检索功能。重视发凡起例,在书前以“怎样阅读这本书”为题用直观的图示引导阅读。

  第三,增强可读性 。充分调度原作自身的欣赏价值,把“内容简介”改为“作品欣赏”(与“作品解读”相对),引导读者从欣赏角度阅读提要和观看插图。图片的编排充分考虑读者看得方便和看得过瘾。作为资料书,更重要的是实现“易读性”,我们的做法是大幅度地减少层次、精简门类,并建立单纯的图文关照。

  所谓“放低姿态”只是为了亲近读者,“放低”的只是“姿态”,并不会放低品质,更不会放弃理论探索和学术追求。我们在版心外侧的时间轴线上标明每部经典图画书初版年份,不只是为了增加趣味,而是要把这些作品放回到它诞生的时代作客观的认识,这样一来,全书所介绍的也就不再是一个个独立的作品,而是一部完整的图画书出版史了。

  我们还有这样一个认识:资料书的身价并不比别的书低,而且,照样可以做得很漂亮。

* * * *

  实现编辑思路,版式很重要。版式设计,好看不是主要的,好读才是主要的。下面的文字摘自给作者的电子邮件,是我们对“下篇:经典图画书”版式的最初设想:

  做版式的要义在于把复杂的做简单,把单调的做丰富。

  a) 把复杂的做简单 ―― 每个单元分五个部分,我只突出“内容简介”和“作品解读”两个部分,其他部分一律省去类目名称,在适当的位置用适当的方式以辅文出现,阅读起来会更加轻松,而且富有层次感。

  b) 把单调的做丰富 ―― 版式表现手法的丰富必须从内容出发,从阅读的需要出发。各单元的内容分三种,精读的、通读的和选读的(查找的即资料性的),采用不同的字体字号和栏装格式: “ 内容简介 ” 是精读部分,孩子们也可以读,字体大一些,通栏,用儿童读物常用的与手写体最接近的楷体; “ 作品解读 ” 是通读部分,用成人书刊最常用的五号书宋,分双栏; “ 作者介绍 ” 是选读部分,用小字分三栏装排,加上线框,形式上就告诉读者这是穿插的小资料; “ 基本资料 ” 和 “ 获奖及推荐记录 ” 合并,在标题下方配合封面出现,字体字号颜色等变化丰富,兼具装饰作用。

  个别类目名称和栏装格式后来略有调整,但优先考虑阅读功能的设计原则却始终没有改变。

  版式设计要靠细致的排版来实现。这本书排版难,有的不说也知道,有的不说不知道:

  ――本书上篇 23 个主条目,下篇 64 个主题,附录 4 篇,外加扉页、目录、凡例、版权,全书 272 页就有 98 个必须另页起排的独立单元,平均每个单元不足三页。像这样一本大开本小字排印的书,要求不出现一处不合理的空白和吊行。这很难,不说也知道。

  ――本书一开始就确定做成 17 个印张 272 页,可全部文稿用 A4 纸以五号字打印出来就有 271 页,另外还要加入 800 幅插图。像这种带大量插图的书,做厚容易做薄难,这个不说大概没有人知道。为什么非得往薄里做呢?第一,痛恨“注水”,总想内容再密集一些,定价再低一点;第二,考虑成品书端在手里的感觉,再厚就显得笨了。

* * * *

  《图画书:阅读与经典》受到欢迎:读者有的把它当图画书看,有的把它当工具书看,有的把它当入门教材,有的把它当购书指南…… 88 元的定价,但许多人认为它“物超所值”――这要归功于作者的精彩解读和图画书本身的魅力。但同时也说明,翔实的内容,明晰的体例,密集的信息,便捷的索引,以及低门槛,高品位,既可随便翻,又耐仔细读……这些编辑定位和目标追求,得到了读者的认可。人们说“书犹药也”,做书也好比制药,同样是“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我和本书的另一位责任编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说过:“我们丝毫也不怀疑,读者在咀嚼回味文字的同时,我们所有细微处的努力都会被慢慢体察和发现。”这段话再一次得到了验证。

  人在博客上说,自己几岁的孩子抢着抱住这么一本又厚又重的书来读,显得很滑稽,可这正是我们乐意看到的。我们还默默地希望,成人都不知道或者忽略的学术规范,能这样不经意地、生动地渗入孩子的心灵,让他们的童年阅读有一种别样的、高贵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