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抱怨 | 建国 | 好妈妈 | 朱镕基 | 袁腾飞 | 毛泽东 | 婆媳关系 | 李开复
总期:第8
出品日期:2009.02.05 版权所有:当当网
当当专访:九夜茴《花开不匆匆》

  我从14岁开始写小说,第一篇小说的名字叫《再爱我一次》。那就是《花开半夏》的雏形,根据一个真实事件改编的风花雪月的故事。

  我还记得我是写在一个红底白色圆点的小记事本上,后面几页还记着当天的作业,默写新概念课文什么的(笑)。写完之后我拿给自己的好朋友看,她们都很喜欢,催促着我再写,后来又写了几篇,现在记得名字的是《又到槐花飘香时》、《接触》、《白色情人节》等等。每篇小说我都配了画,《接触》还做了首酸了吧唧的曲子。正是这样的灵感,在这次《花开半夏》的出版过程中,我才又拿起了笔,写了扉页,绘了插图。

  那个小记事本放不下这么多的文字,我就写在400字的作文纸上,传阅的范围也超过了我们几个女孩间的小圈子,全班、甚至全年级的同学都在看,所以经常出现奔走于各班之间,只为找一页稿纸这样的事。

  可惜的是,那些稿纸有的被老师没收了,有的在传阅中丢失了,有的破损了。现在留在我自己手上的,只有略略几张,记载着我稚嫩的笔迹。

  那时我并没想过要出版文字什么的,只是单纯的兴趣。很多年后有记者采访我问:你和其他的80后作家有什么不一样的?我笑答:我没萌芽过,也没新概念过。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的确,我们这一代的作者在那个时候已经有崭露头角的了,而我还是一味的沉溺于自己的匆匆那年中。

  但是我并没觉得怎么样,还很庆幸,正是那些年的青春往事,才让我深深体味了似水年华,写出了属于我们的《匆匆那年》。

  《匆匆那年》是我的第一本正式出版的小说,从最初的装帧设计到现在电视剧的筹备,我都在亲力亲为。年底参加了不少活动,大家都称呼《匆匆那年》为2008年最畅销的青春文学。而在我心里,它更多的意义在于我终于记录了我们成长的那个时代,而匆匆那年四个字成为了我们80后共同记忆的代名词。

  《匆匆那年》最初红于网络,其实这个题材对于当时的文学市场来说略显偏僻,既没有情色作为噱头,又没有架空的情节,不太符合时下穿越、玄幻的流行趋势。在写作的时候,我只是尽力的回忆那个年代,回忆一去不复返的年少与忧愁、青涩与美好,回忆我们的口头禅、回忆曾经传唱如今已经退出流行乐坛的歌、回忆消失了的零食和文具……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我的回忆中,合着往昔的时光,我想我是和所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一起,完成了《匆匆那年》。

  就像一个读者说的,《匆匆那年》的畅销,可能不在于它是怎样的文字怎样的故事,而是在于它写的不是别人,就是我们自己。

  我的新书《花开半夏》和《匆匆那年》不同,是另一种故事。《匆匆那年》亦幻亦真的揉和了许多真实片段,而《花开半夏》则纯是由一起真实的案件改编。05年我开始在网上连载小说,为了纪念我的处女作《再爱我一次》,我选取了同样的题材,扩充为长篇《弟弟,再爱我一次》。当时只是感念一段爱情,并没有想的太深。这个故事出乎意料的受到了很多读者的追捧,也因此给予了我创作的动力,随后我才又写了《风不飘摇,云不飘摇》和《匆匆那年》。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再回头看当初的那个案子时,觉得自己有些浪费这么好的题材,于是我花了一年的时间去追寻研究,重新塑造了《花开半夏》这个故事。在曾经那生如夏花却花开半夏的美丽爱情中,我想,我们都会感触更多。

  因创作中有幸接触到影视文化界的前辈们,所以《花开半夏》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和提携。香港资深电影人、多届金像奖主席文隽老师为《花开半夏》亲作序言,著名作家万伯翱先生也同时作序,著名导演、演员黄磊老师更是亲自推荐。在此,我也要感谢他们给我的鼓励和帮助,希望这本书不让大家失望吧! 写到这里我才发现,原来算一算,我和文字打交道已经超过十年了,所谓十年磨一剑,我还真是花开不匆匆。(笑)

  谢谢当当网让我留下了自己创作旅途的痕迹,在此也祝福所有的当当网读者,给大家拜个晚年,恭祝安好,牛年大吉!


                                                   (九夜茴 2009年初于北京)                         

《花开半夏》,九夜茴 著,东方出版社2009年01月版)